染料是指能使纖維等物料堅牢著色的有機物質。染料種類繁多,根據來源可分為天然染料(如植物性染料、動物性染料和礦物性染料等)和合成染料(或人造染料)。按分子結構可分為偶氮染料、葸醌染料、酞菁染料、芳甲烷染料、硝基染料等。按應用方法分為酸性染料、堿性染料、硫化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性染料、直接染料等。染料具有顏色,但有顏色的物質不一定是染料。染料必需具有發色團和助色團。墨水中的染料還應具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團。 天然染料是由動物、植物和礦物中獲得的染料。根據來源可分為: ①植物染料,從某些植物的根、莖、葉及果實中提取出來的染料,如從靛葉中提取的靛藍(藍色),從姜黃中提取的姜黃素(黃色),茜草中提取的茜素(紅色)等。 ②動物染料,從動物軀體內提取的染料,如從胭脂蟲中提取的胭脂紅等。 ③礦物染料,從礦物的有色無機物中提取的染料,如鉻黃、群青、錳棕等。因天然染料與人造染料相比存在許多缺點,如色譜不全、應用不便、牢度差等,除少數還在使用外,多數被淘汰。 合成染料,亦稱“人造染料”。主要由煤焦油(或石油加工)分餾產品(如苯、萘、蒽、咔唑等)經化學加工而成,有時也稱煤焦油染料。由于最早的若干種合成染料以苯胺為原料制成,所以又稱作“苯胺染料”。與天然染料相比,合成染料種類多,色譜齊全,多數色彩鮮艷、耐洗耐曬,且可大量生產。所以當前所謂染料幾乎全部指合成染料。其染色制品是常見的司法鑒定物證檢材之一。 染料有兩種分類法: 第1種是以發色團為基礎的化學分類法, 依此把眾多染料分為偶氮染料、硫化染料、蒽醌染料、靛族染料、雜環染料、酞菁染料等共10類。 第2種是以染料對纖維的性質或染色性質為基礎, 把染料分為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冰染染料、堿性染料、陽離子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硫化染料、還原染料及其他染料等共14類。 染料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用途十分廣泛。但作為物證的染料大多是固著在紡織纖維或紙張上,或作為墨水、印油、圓珠筆油、油墨的一種組織成分。一般經過浸提后用微量化學法、薄層色譜法、液相色譜法、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及熒光光譜法進行比對檢驗。 世界染料以20世紀70年代發展較快,90年代至今以開發新品種和提高質量為主,年產量維持在100萬t水平。中國染料以80年代發展較快,90年代至今也以提高質量為主,產量仍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每年在30萬t上下,2000年為31.56萬t。染料用于紡織品染色約占85%,其余用于皮革、塑料、紙張、涂料等的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