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劑又稱界面活性劑,是一種能顯著改變液體表面張力或二相間界面張力的物質,是在20世紀40年代隨石油化工的發展,與塑料、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同時興起的一類新型化工產品。分子中含有親水的極性基團(如羥基、硫酸根、磺酸基) 和憎水或親油、親氣的非極性基團(如烴基,為一長鏈烴) 兩部分組成。在液體中聚集在該液體與另一相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層薄分子膜使溶液表層中的濃度比溶液內部大得多,以致使其表面張力大大降低,從而發生潤濕、乳化、分散、起泡等作用。表面活性劑的種類很多,一般分為陰離子型(如烷基苯磺酸鹽)、陽離子型(如鹽酸十八胺等)、非離子型(如甘油硬脂酸酯等)和兩性表面活性劑。 本品用途十分廣泛,在日常生活中,洗衣粉是最常見的表面活性劑。利用其親油基團使衣物上的油污逐漸卷縮成油珠,離開物品表面,進而被分散、懸浮于介質中,經沖洗后除去。 除用于家庭生活洗滌外,在工農業生產中常用作潤濕劑、乳化劑、分散劑、滲透劑、起泡劑和殺菌劑等。 在環境保護方面,可用于海水石油污染處理、廢水處理、浮選分離、防塵、滅火等。 照相乳劑中使用比較多的是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拉開粉、丁二酸二異辛酯磺酸鈉等,可使乳劑涂布均勻,并有殺菌、發泡消泡,防止出現彗星斑、圓點等缺陷。也可用于顯影穩定液。 在方鉛礦的浮選中,浮選劑中的表面活性劑(如黃原酸鈉)在方鉛礦表面被吸附,生成黃原酸鉛。酸基與固體表面的金屬結合,烴基尾巴朝外排列,使方鉛礦潤濕性降低,附在氣泡上浮起達到與脈面分離而富集的目的。 在農業上將含有表面活性劑的葉肥施在作物的葉上,具有肥效快、成本低及增產效果顯著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茶葉、西瓜和葡萄等作物。由于作物葉面上有一層蠟狀物,水滴不易鋪展,加入這種葉肥后水珠在葉面上迅速鋪展,使水中的養分被作物吸收。 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劑可隨污水進入近岸水域,是一類海洋污染物。在工業發達國家的近岸帶污染尤為嚴重。這類污染物聚集于海洋表面,不僅影響海-空界面過程,而且惡化近岸海域的含氧狀況,危及海洋生態系統。 海水中天然存在的有機物質中有一些具有表面活性,如脂肪酸、長鏈醇、類蛋白質和某些水腐植質等。在海水中傾向于在海-空和海水-顆粒物界面上吸附,在海洋表面形成表面膜,這種膜層對海洋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界面性質、海-空界面的物質交換以及海洋氣溶膠的形成等有直接影響。 表面活性劑在地面水中會被生物分解,但濃度超過4mg/L時對水生生物和魚類會造成毒害,還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烷基苯磺酸鈉(ABS)對動物有致畸作用,在水中的濃度為10mg/L時,魚類難以生存; 在45mg/L時,水稻生長受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