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是指分子溶于水后不發生電離的一類表面活性劑,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IG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商品名有Igepol、Leonil及Emulphor等。按其親水基不同,主要分為聚氧乙烯型和多元醇型兩大類。 ①聚氧乙烯型:通式為RO(CH2CH2O)nH,是由含有活潑氫原子的化合物和環氧乙烷反應制備。工業上常用的含有活潑氫的化合物有脂肪醇、烷基酚、脂肪酸、脂肪胺、脂肪酰胺、多元醇、脂肪酸酯、油脂、山梨醇等。市售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以脂肪醇和烷基酚的環氧乙烷加成物最多。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劑大多溶于水,其應用范圍極廣,作為洗滌劑、滲透劑、勻染劑、乳化劑等應用于許多工業部門。 ②多元醇型: 由含有多個羥基的化合物與脂肪酸作用生成的酯或酰胺類化合物。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安全性高,對皮膚刺激性小,因此除用作纖維的油劑和柔軟劑外,還用于食品工業、醫藥工業及化妝品工業作乳化劑和分散劑。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穩定性高,不易受酸堿和強電解質的影響,與陰、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或兩性表面活性劑有很好相容性,可復配使用。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不是離子狀態,所以穩定性高,不易受強電解質無機鹽類的影響,也不易受酸、堿的影響;它與其他類型表面活性劑的相容性好,在水及有機溶劑中皆有較好的溶解性能(視結構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這類表面活性劑雖在水中不電離,但有親水基(如氧乙烯基-CH2CH2O-、醚基-O-、羥基-OH或酰胺基-CONH2等),也有親油基(如烴基—R)。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可分別與無機填料和高聚物基料發生相互作用,加強二者的聯系,從而增進二者之間的相容性,二極性基團之間的柔性碳鏈起增塑潤滑作用,賦予體系韌性和流動性,使體系黏度下降,從而改善復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起泡力差,泡沫也不穩定。這是由于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每個分子有較大的表面積和在泡沫的界面不帶電荷的緣故。聚氧乙烯鏈長和相對分子質量分布,親油基的鏈長和支鏈存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的存在都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泡沫有較大的影響。由于分子結構中有極性部分和非極性部分,所以有表面活性。這類活性劑還可分為酯型(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醚型(如聚氧乙烯烷基醇醚、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胺型(如聚氧乙烯脂肪胺)、酰胺型(如聚氧乙烯烷基酰胺)和混合型(如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等幾類。在采油中主要用于起泡、乳化、防蠟、緩蝕、緩速、油井增產、水井增注、提高油層采收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