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中能離解,具有表面活性的分子結構,部分顯示出憎水性的陽離子行為。此類活性劑稱為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早在1896年 F.Kraft等人發現十六烷基胺的鹽酸鹽具有皂類發泡性質,但直到1928年以后,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工業上才得到采用,如用作纖維柔軟劑、靜電防止劑、憎水劑、染色助劑、礦物浮選和殺菌劑等。但是它的消費量低于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一般主要用在減少摩擦及殺菌作用等特殊用途方面。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水中離解出具有表面活性的陽離子,它的電荷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相反,故常稱為“逆性肥皂”。就其化學結構而言,它至少含有一個長鏈的疏水基和一個帶有正電荷的親水基團。長鏈的疏水基通常是由脂肪酸或石油化學品衍生而來的。表面活性陽離子的正電荷一般由氮原子攜帶,也可以由硫和磷原子攜帶,但目前有商業價值的幾百種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中,絕大部分都含有帶正電荷的氮原子。因此,脂肪胺是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重要原料。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與其他類型的表面活性劑一樣,在界面或表面上吸附,達到一定濃度(臨界膠束濃度,即CMC)時在溶液中形成膠團,從而,降低溶劑的表面張力,表現出表面活性。它具有乳化、加溶、潤濕、洗滌和分散等作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洗滌作用是有限的,其抑菌性和對硬表面吸附的親合性較突出。一般,硬表面帶有負電荷,帶正電荷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其有著十分明顯的活性。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很易被人的皮膚、頭發和牙齒所吸附。它們可作為清潔劑(Sanitizing)、消毒防腐劑(Antiseptic agents)、殺菌劑(Germicides)、殺真菌劑(Fungicides)、抗靜電劑(Antistatic agents)、紡織柔軟劑(Texil softeners)、緩蝕劑(Corrosion inhibitors)、消泡劑(Antifoaming agents)和浮選劑(Flotation agents)等。在化妝品的應用主要是用作殺菌、抑菌劑、頭發調理劑、皮膚柔軟劑和抗齲齒添加劑等。80年代末期,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約占表面活性劑銷售總額的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