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拉諾坦 II結構式
![]() |
常用名 | 美拉諾坦 II | 英文名 | Melanotan II |
---|---|---|---|---|
CAS號 | 121062-08-6 | 分子量 | 1024.178 | |
密度 | 1.4±0.1 g/cm3 | 沸點 | N/A | |
分子式 | C50H69N15O9 | 熔點 | N/A | |
MSDS | 中文版 美版 | 閃點 | N/A |
美拉諾坦 II用途Melanotan (MT)-II是一種合成的黑皮質素 (melanocortin) 受體激動劑。它是可注射用的多肽荷爾蒙,可促進曬黑。 |
中文名 | 美拉諾坦 II |
---|---|
英文名 | Melanotan II acetate salt |
中文別名 | 醋酸美拉諾坦Ⅱ | 美拉諾坦2 | 醋酸美拉諾坦醋酸 | 醋酸美拉諾坦 | 醋酸美拉諾坦-Ⅱ |
英文別名 | 更多 |
描述 | Melanotan (MT)-II是一種合成的黑皮質素 (melanocortin) 受體激動劑。它是可注射用的多肽荷爾蒙,可促進曬黑。 |
---|---|
相關類別 | |
體外研究 | Melanotan(MT)-II是一種有效的非選擇性黑皮質素受體激動劑,對MC1,MC3,MC4和MC5受體亞型具有高親和力,參與調節許多生理系統,如色素系統,能量穩態,性功能,免疫系統,炎癥和心血管系統[1]。 |
體內研究 | 美拉諾坦(MT)-II通過引發勃起事件和縮短發生的第一次勃起事件的潛伏期而對勃起發揮劑量依賴性誘導活性。靜脈注射melanotan(MT)-II(1 mg/kg)后,海綿體神經刺激引起的勃起反應增加,從而對勃起產生促進作用[2]。美拉諾坦(MT)-II促進周圍神經再生并且在大鼠中具有神經保護特性。美拉諾坦(MT)-II顯著增強大鼠坐骨神經擠壓病變后的感覺功能恢復,劑量為20μg/ kg/48h,sc,但不是2或50μg/ kg的劑量[3]。 Melanotan(MT)-II是勃起功能障礙男性陰莖勃起的有效發起者[4]。 Melanotan(MT)-II減少食物攝入和體重,并在小鼠模型中引起產熱反應[5]。 |
動物實驗 | 大鼠:為了研究誘導劑對勃起的活性,在獲得5分鐘基線記錄期后,靜脈注射,在其中或在PVN內急性注射美拉諾坦(MT)-II或媒介物(鹽水)。然后在鹽水或美拉諾坦(MT)-II遞送后記錄ICP和MAP 60分鐘。 Iv注射(三次劑量;鹽水中0.1,0.3和1mg / kg)用插入頸靜脈的導管進行[2]。小鼠:給予美拉諾坦(MT)-II(0.1和0.2nM)或載體(人造腦脊髓液)。 SPA每5分鐘連續記錄一次。在注射后6和24小時進行食物攝入測量。每24小時測量體重??呻S意提供食物和水。藥物治療之間出現48小時間隔[5]。 |
參考文獻 |
密度 | 1.4±0.1 g/cm3 |
---|---|
分子式 | C50H69N15O9 |
分子量 | 1024.178 |
精確質量 | 1023.540283 |
PSA | 382.26000 |
LogP | -1.27 |
外觀性狀 | 固體 |
折射率 | 1.683 |
儲存條件 | ?20°C |
水溶解性 | H2O: 5?mg/mL, soluble |
1.1 產品標識符
: Melanotan II acetate salt 產品名稱 1.2 鑒別的其他方法 Ac-[Nle4Asp5D-Phe7Lys10]α-MSH-(4-10)-NH2 1.3 有關的確定了的物質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議不適合的用途 僅供科研用途,不作為藥物、家庭備用藥或其它用途。
模塊2. 危險性概述 2.1 GHS分類 根據化學品全球統一分類與標簽制度(GHS)的規定,不是危險物質或混合物。 當心 - 物質尚未完全測試。 2.3 其它危害物 - 無 模塊3. 成分/組成信息 3.1 物 質 : Ac-[Nle4Asp5D-Phe7Lys10]α-MSH-(4-10)-NH2 別名 : C50H69N15O9 · xC2H4O2 分子式 : 1,024.18 g/mol 分子量 無 模塊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吸入 如果吸入,請將患者移到新鮮空氣處。 如果停止了呼吸,給于人工呼吸。 皮膚接觸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沖洗。 眼睛接觸 用水沖洗眼睛作為預防措施。 食入 切勿給失去知覺者從嘴里喂食任何東西。 用水漱口。 4.2 主要癥狀和影響,急性和遲發效應 4.3 及時的醫療處理和所需的特殊處理的說明和指示 無數據資料 模塊5. 消防措施 5.1 滅火介質 滅火方法及滅火劑 用水霧,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滅火。 5.2 源于此物質或混合物的特別的危害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5.3 給消防員的建議 如必要的話,戴自給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進一步信息 無數據資料 模塊6. 泄露應急處理 6.1 人員的預防,防護設備和緊急處理程序 防止粉塵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氣霧或氣體。 6.2 環境保護措施 不要讓產物進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掃掉和鏟掉。 存放進適當的閉口容器中待處理。 6.4 參考其他部分 丟棄處理請參閱第13節。 模塊7. 操作處置與儲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項 在有粉塵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適的排風設備。一般性的防火保護措施。 7.2 安全儲存的條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貯存在陰涼處。 容器保持緊閉,儲存在干燥通風處。 建議的貯存溫度: -20 °C 7.3 特定用途 無數據資料 模塊8. 接觸控制和個體防護 8.1 容許濃度 最高容許濃度 沒有已知的國家規定的暴露極限。 8.2 暴露控制 適當的技術控制 常規的工業衛生操作。 個體防護設備 眼/面保護 請使用經官方標準如NIOSH (美國) 或 EN 166(歐盟) 檢測與批準的設備防護眼部。 皮膚保護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須受檢查。 請使用合適的方法脫除手套(不要接觸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膚部位接觸此產品. 使用后請將被污染過的手套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有效的實驗室規章程序謹慎處理. 請清洗并吹干雙手 所選擇的保護手套必須符合EU的89/686/EEC規定和從它衍生出來的EN 376標準。 身體保護 根據危險物質的類型,濃度和量,以及特定的工作場所來選擇人體保護措施。, 防護設備的類型必須根據特定工作場所中的危險物的濃度和含量來選擇。 呼吸系統防護 不需要保護呼吸。如需防護粉塵損害,請使用N95型(US)或P1型(EN 143)防塵面具。 呼吸器使用經過測試并通過政府標準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塊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觀與性狀 形狀: 固體 b) 氣味 無數據資料 c) 氣味閾值 無數據資料 d) pH值 無數據資料 e) 熔點/凝固點 無數據資料 f) 起始沸點和沸程 無數據資料 g) 閃點 無數據資料 h) 蒸發速率 無數據資料 i) 易燃性(固體,氣體) 無數據資料 j) 高的/低的燃燒性或爆炸性限度 無數據資料 k) 蒸汽壓 無數據資料 l) 蒸汽密度 無數據資料 m) 相對密度 無數據資料 n) 水溶性 無數據資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數 無數據資料 p) 自燃溫度 無數據資料 q) 分解溫度 無數據資料 r) 粘度 無數據資料 模塊10. 穩定性和反應活性 10.1 反應性 無數據資料 10.2 穩定性 無數據資料 10.3 危險反應的可能性 無數據資料 10.4 應避免的條件 無數據資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強氧化劑 10.6 危險的分解產物 其它分解產物 - 無數據資料 模塊11. 毒理學資料 11.1 毒理學影響的信息 急性毒性 無數據資料 皮膚刺激或腐蝕 無數據資料 眼睛刺激或腐蝕 無數據資料 呼吸道或皮膚過敏 無數據資料 生殖細胞突變性 無數據資料 致癌性 IARC: 此產品中沒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組分被 IARC鑒別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類致癌物。 生殖毒性 無數據資料 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一次接觸) 無數據資料 特異性靶器官系統毒性(反復接觸) 無數據資料 吸入危險 無數據資料 潛在的健康影響 吸入吸入可能有害。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攝入如服入是有害的。 皮膚如果通過皮膚吸收可能是有害的。 可能引起皮膚刺激。 眼睛可能引起眼睛刺激。 附加說明 化學物質毒性作用登記: 無數據資料 模塊12. 生態學資料 12.1 生態毒性 無數據資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無數據資料 12.3 潛在的生物蓄積性 無數據資料 12.4 土壤中的遷移性 無數據資料 12.5 PBT 和 vPvB的結果評價 無數據資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響 無數據資料 模塊13. 廢棄處置 13.1 廢物處理方法 產品 將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給處理公司。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裝 作為未用過的產品棄置。 模塊14. 運輸信息 14.1 聯合國危險貨物編號 歐洲陸運危規: -國際海運危規: -國際空運危規: - 14.2 聯合國(UN)規定的名稱 歐洲陸運危規: 非危險貨物 國際海運危規: 非危險貨物 國際空運危規: 非危險貨物 14.3 運輸危險類別 歐洲陸運危規: -國際海運危規: -國際空運危規: - 14.4 包裹組 歐洲陸運危規: -國際海運危規: -國際空運危規: - 14.5 環境危險 歐洲陸運危規: 否國際海運危規 海運污染物: 否國際空運危規: 否 14.6 對使用者的特別提醒 無數據資料 模塊 15 - 法規信息 N/A 模塊16 - 其他信息 N/A |
(3S,6S,9R,12S,15S,23S)-15-[(N-Acetyl-L-norleucyl)amino]-9-benzyl-6-(3-carbamimidamidopropyl)-12-(1H-imidazol-5-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
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15-[[(2S)-2-(acetylamino)-1-oxohexyl]amino]-6-[3-[(diaminomethylene)amino]propyl]-12-(1H-imidazol-4-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9-(phenylmethyl)-, (3S,6S,9R,12S,15S,23S)- |
(3S,6S,9R,12S,15S,23S)-15-[(N-Acetyl-L-norleucyl)amino]-9-benzyl-6-(3-carbamimidamidopropyl)-12-(1H-imidazol-4-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
(3S,6S,9R,12S,15S,23S)-15-[(N-acetyl-L-norleucyl)amino]-9-benzyl-6-{3-[(diaminomethylidene)amino]propyl}-12-(1H-imidazol-4-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
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15-[[(2S)-2-(acetylamino)-1-oxohexyl]amino]-6-[3-[(diaminomethylene)amino]propyl]-12-(1H-imidazol-5-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9-(phenylmethyl)-, (3S,6S,9R,12S,15S,23S)- |
MFCD01318793 |
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15-[[(2S)-2-(acetylamino)-1-oxohexyl]amino]-6-[3-[(aminoiminomethyl)amino]propyl]-12-(1H-imidazol-4-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9-(phenylmethyl)-, (3S,6S,9R,12S,15S,23S)- |
(3S,6S,9R,12S,15S,23S)-15-[[(2S)-2-acetamidohexanoyl]amino]-9-benzyl-6-[3-(diaminomethylideneamino)propyl]-12-(1H-imidazol-5-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1,4,7,10,13,18-hex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
(3S,6S,9R,12S,15S,23S)-15-[(N-Acetyl-L-norleucyl)amino]-9-benzyl-6-{3-[(diaminomethylene)amino]propyl}-12-(1H-imidazol-5-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
1,4,7,10,13,18-Hexaazacyclotricosane-23-carboxamide, 15-[[(2S)-2-(acetylamino)-1-oxohexyl]amino]-6-[3-[(aminoiminomethyl)amino]propyl]-12-(1H-imidazol-5-ylmethyl)-3-(1H-indol-3-ylmethyl)-2,5,8,11,14,17-hexaoxo-9-(phenylmethyl)-, (3S,6S,9R,12S,15S,23S)- |
Melanotan II Acetate |
Ac-[Nle4Asp5D-Phe7Lys10]α-MSH-(4-10)-NH2 |
Melanotan (MT)-II |